top of page

2024.07.20 親近善士(三)

  • Admin
  • 2024年7月22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每週一句

  • 萬善根本從師出,能生利樂如良田,依止違法善根斷,如理事師求加持。

  回家作業

  • 圓滿的善知識需要具備十德相,最下邊際為八分之一,但是我要怎麼知道眼前這位是不是善知識呢?(手抄第2冊P243L3-P244L9)

  • 觀看《師恩》影片,憶念師父恩德,並思惟:(1)透過影片,您增加了對師父哪些方面的認識?(2)對比學習《廣論》前後,師父對您的幫助和影響有哪些?




  聽聞前行 遇見一顆偉大的心,達到自己難以企及的生命高度】廣海明月 第441講 00:51 – 02:29)

其實跟隨善知識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會老是校對你。一段時間不去看善知識,你就發現自己一日不讀書,攬鏡自照面目可憎。你不去給善知識改變自己,一段時間你發現你已經沒形了。所以人是不能離開善知識的,我覺得我們都是修行路上的幼兒園的──能當幼兒園的嗎?還是嬰兒水平?會走路嗎?可以走嗎?滿地爬吧!不注意就爬到很恐怖的地方。一定要像慈母般的上師在旁邊呵護著,跟你說開遮──這個不能吃、這個能吃,甚至他給你吃什麼你就吃什麼,他不給你就不能吃。 離不開老師的原因,就是你每天修行都會有一些覺受,你那個覺受是要去偽存真的,它是怎麼樣你一定要問。問完之後,師父說這個是確定好的,你這個可以往下走;那個可能不行,你就不要往下走。除非你每天的修行沒有任何進步,不需要每天請教。 你一旦體會跟在善知識旁邊那一種在大事小事上的請問,在每件事上你從意樂到加行的校正,你看到一個更輝煌的量、一盞永遠那麼光明燦爛的一個心續裡邊綻放的光輝,你還怎麼忍心獨活?你怎麼獨活?獨活在那種黑暗狹小的私慾,只能夠蹲在屋簷下,沒有眼界,因為對曠遠的菩提之路沒有經驗。 你一定勝解自己的上師是佛菩薩吧!沒有這樣一個像佛菩薩的上師帶著你,你走不到兩點之間的最快距離。所以你對照他的心,你才會發現:啊!真是令人敬畏的智慧高度──深邃!



  上次課程回顧



  成佛地圖


  本週學習主題 道前基礎—親近善士】


本週廣論原文—所依善知識之相 (P26LL5-LL2)

具精勤者,謂於利他勇悍剛决。遠離厭患者,數數宣說而無疲倦,謂能堪忍宣說苦勞。博朵瓦云:「三學及通達實性並悲愍心,五是主要。我阿闍黎嚮尊滾,既無多聞復不耐勞,雖酬謝語亦不善說,具前五德故,誰居其前,悉能獲益。嚀敦,全無善說,雖說施願,唯作是念:今此大眾皆未解此,餘無所知,然有前五,故誰近能益。」

白話譯文

第三是具精勤。就是在利他時具有勇悍精進與果斷決定。 第四是遠離厭患。是指一再地宣說也不覺疲倦,能夠忍耐說法的辛勞。博朵瓦說:「善知識所應具備的十德相中,戒、定、慧三學,通達實性和悲愍心這五點是主要條件。我的老師嚮尊滾,既不多聞又不耐勞苦,就連應酬話也不善說,可是他具備了前面五種功德,所以任何人在他跟前都能獲益。師長嚀敦,完全不擅於講說,即使是進行迴向祝福,大家心理也只會想:『這回還是都聽不懂啊!』,無法了解;但是由於他具備這五種功德,因此誰親近他都能獲益。」



  本週廣論原文—所依善知識之相  (P26LL2-P27L7)

如是若於諸所學處,不樂修行,唯讚學處所有美譽,或其功德以謀自活者,則不堪任為善知識。宛如有人讚美栴檀,謀自活命。有諸欲求妙栴檀者,而問彼曰:「汝有檀耶?」答曰:「實無。」此全無義唯虛言故。《三摩地王經》云:「末世諸苾蒭,多是無律儀,希欲求多聞,唯讚美尸羅,然不求尸羅。」於定、慧、解脫三種,亦如是說。次云:「如一類士夫,稱揚栴檀德,謂栴檀如此,香相極可愛。次有諸餘人,問如所稱讚,栴檀少有耶?諸士夫此問,答彼士夫云:我是稱讚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如是末世出,諸不勤瑜伽,以讚戒活命,彼等無尸羅。」所餘三種亦如是說故。如是修行解脫之尊重,乃是究竟欲樂之根本,故諸欲求依尊重者,應當了知,彼諸德相,勵力尋求。具其相者,諸欲為作學人依者,亦應知此,勵力具足如是德相。

  白話譯文

因此,不勤奮地修行諸多學處,只會讚嘆學處的美譽功德,(藉以求得自身的名聞利養)謀求生計,是不堪任為善知識的。就像有人依靠稱讚栴檀謀生,當有人問他:「你有旃檀嗎?」那人只能答到:「我並沒有。」所說一切成了毫無意義的空話。 《三摩地王經》說:「末法時期有許多不具律儀的比丘,貪求博聞之名,而向他人稱讚戒律,而不希求或持守戒律。」除了戒以外,對於禪定、智慧、解脫這三種的修行也是如此。 《三摩地王經》又說:「比如有些人讚嘆旃檀的好處,說旃檀是如何的香氣怡人。若有人問:『你如此稱讚旃檀,你是否擁有一點呢?』此人卻回答道:『我只是稱讚檀香賴以維生,並不是真的有這種檀香。』相同地,末世出現了許多不精勤於實修,只是讚歎戒律功德,以求自己的名聞利養的比丘,自己並不俱備戒律。」在其餘的定、慧、解脫三方面,也有同樣的情況。能成辦解脫的尊長才是幫助我們達到究竟安樂的根本。所以有心依止師長的人們,應當了知上述條作,並且努力尋求具備條件的師長:而想要成為學者所依止對象的人們,也應該知曉這些條件,勤奮不懈地齊備這些條件。

師父開示:「如是若於諸所學處,不樂修行,唯讚學處所有美譽,或其功德以謀自活者,則不堪任為善知識。 」(手抄第12冊P225L4-)


  本週廣論原文—所依善知識之相   (P26L2-P26LL6)

由時運故,具全德者實屬難得。若未獲得如是師時,將如何耶?《妙臂請問經》云:「如其僅有一輪車,具馬於道亦不行,如是若無修行伴,有情不能獲成就。若有具慧形貌正,潔淨姓尊趣注法,大辯勇悍根調伏,和言能施有悲愍。堪忍餓渴及苦惱,不供婆羅門餘天,精悍工巧知報恩,敬信三寶是良伴。諸能完具如是德,於諍世中極稀故,半德四分或八分,應依如是咒師伴。」此中所說圓滿伴相,八分之一為下邊際。鐸巴所集博朵瓦語錄中,述大依怙說尊重相,亦復同此。故於所說完具圓滿諸德相中,隨其所應配其難易,具八分者,為下邊際。

由於時代的緣故,完全齊備這些功德的人,非常難得。如果找不到具足條件的師長,那說怎麼做?在《妙臂請問經》提到:「譬如馬車只有一個輪子,縱使配妥車匹也無法上路。同樣的,如果沒有修行的助伴和善知識,我們是不可能獲得成就的。 若有具足智慧、形貌端正、潔淨、種姓尊貴、趣入正法(歡喜修行)、辯才無礙、勇悍、諸根調柔、美妙言說、樂於施捨、心懷悲愍、堪忍飢渴煩惱、不供奉外道、精通五明、知報恩、敬信三寶。這樣 的人便是具足條件的助伴。然而在五濁惡世中,能夠完全齊備這些功德的人極端稀少。因此應該依止具備上述功德的一半或四分之一,或者八分之一的人作為助伴。其中指出友伴至少要有圓滿條件的八分之一,在鐸巴所編纂的《博朵瓦語錄》中記載,大依怙阿底峽尊者所說上師的條件也與此相同。因此在具備上述圓滿條件之中,應該隨著所學的次第,並配合其難易條件去看,具足八分之一是最起碼的條件。




  分享討論時間

師父開示:「幫助、策勵修行的三件事」


©2025 北23秋991班幸福列車 版權所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