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4 修習軌理(八)
- Admin
- 3小时前
- 讀畢需時 6 分鐘
每週一句
故所應修者,須先從他聞,由他力故而發定解,次乃自以聖教正理,如理思惟所聞諸義,由自力故而得決定。如是若由聞思決定,遠離疑惑,數數串習,是名為修。
回家作業
師父舉學習算術公式的喻,告訴我們聞思修的次第,我可以如何運用到生活上?(手抄第4冊P86 - P87)
聽聞前行 【真摯、恆常地將精進變成習慣】(廣海明月 第190講 03:02 – 05:30)
注意喔!這是說住菩薩乘善男子、善女人喔!他剛趣向於大乘,時間不是很久;沒有多親近真善知識,親近善知識力度不夠;沒有多供養,供養佛世尊也不夠;尤其是未曾受持、讀誦、書寫、思惟、演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這些也沒有精進地修行。 這一段,再想一想剛才師父給我們講過的──所謂的「資糧不足」,就是如說修行要集資、淨懺。那麼集資、淨懺的部分,集資──比如說多供養三寶啊、多承事僧眾啊、多孝順父母親啊,這些都是集資糧的。如果沒有如說精進修行的話,我們就會出現在《般若經》裡講的這個症狀:一會兒精進、一會兒又忘了;有人一勸就發心,一會兒不勸就沒了。住菩薩乘善男子、善女人還有那樣的現象呢! 可見師父在新版的《廣論》給我們講的「具善根」的這個善根,是包含著要精進地積累資糧、淨除業障。這裡邊尤其是說具善者要把那善根培越來越深、越來越深,要怎樣才能夠讓自己的精進恆常,不會沒人勸你就懈怠了、有人勸你就精進。從內心裡真摯地、恆常地變成他自己的一個習慣,就是精進成為一種習慣了。當這種習慣還沒有出現的時候,大家要努力! 所以師父就是凡事都認真、凡事都努力,不肯放過任何一件事他對自心的觀察和調整,完全顯示了精進的內涵,始終如一這樣的一個內涵。能遇到這樣的善知識實在是太幸運了!能遇到《廣論》。所以大家一定要好好珍惜自己、好好地學習。另外也不要忘了常誦《般若經》,因為師父每日必誦《般若經》,從未間斷過,除非是病在床上起不來了,他一定會誦的!宗大師也是這樣的。所以大家也要堅持讀誦《般若》!堅持書寫、思惟、演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
上次課程回顧
成佛地圖

本週學習主題 【道前基礎—修習軌理】


本週廣論原文—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P52LL5-LL1)
第二破除於此修軌邪執分別者。心未趣向聖言及釋諸大教典現教授者,作如是言:正修道時,不應於境數數觀察,唯應止修,若以觀慧數觀擇者,是聞思時故,又諸分別是有相執,於正等覺為障礙故。此乃未達修行扼要極大亂說。《莊嚴經論》云:「此依先聞如理作意起,修正作意真義境智生。」此說從其思所成慧如理作意所聞諸義,修所成慧真義現觀乃得起故。
白話譯文
第二、破除對用觀察修修習的方法產生的邪謬思惟。 1. 破斥心未趣向聖言的愚人:一些尚未通達經論皆是實修教授的人會這樣說:「在修道時,僅應該止住修,不應對所緣境進行反復觀察。因為以分別觀察的智慧,再再觀擇,是在聽聞與思惟的階段;而且凡是分別,都是著相,會阻礙成佛。」這是根本沒有通達修持要訣的極大謬論。彌勒菩薩在《經莊嚴論》說:「在依次深入聖教的過程中,起初要依靠聽聞,生起如理作意,由修習如理作意,而引生真實義慧(佛智慧所緣的境界叫做「真實義」,是最真實而不欺誑,所以叫做真實義)。」這是說以思所成慧如理作意所聽聞的法義,從而生起現證真實義的修所成慧。
(註)真義現觀:「真義」指真實義,譬如四諦、無我、空性等。「現觀」意為「現證」,即現證真實義的智慧。
本週廣論原文—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P53L1-L6)
故所應修者,須先從他聞,由他力故而發定解,次乃自以聖教正理,如理思惟所聞諸義,由自力故而得決定。如是若由聞思決定,遠離疑惑,數數串習,是名為修。故以數數觀察而修,及不觀察住止而修,二俱須要。以於聞思所決擇義,現見俱有不觀止住,及以觀慧思擇修故。是故若許一切修習皆止修者,如持一麥說一切榖,皆唯是此,等同無異。復如聞所成慧,以聞為先,思所成慧以思為先,如是修所成慧,亦應以修為先,以其修慧從修成故。若如是者,則修所成慧前行之修,即是修習思所成慧所決定義,故說修慧從思慧生。
白話譯文
因此要修習的法類,首先必須從他人聽聞,藉由他力而確切地認知,其後自己依教言與正理,如理思惟所聞法義,以自己的能力確切的認知。如此透過聞思確定而無有疑惑以後,再再地熟諳串習,這就稱之為修。所以一再地觀擇而修,與不觀察的止住修,兩者都是必要的,因為現實可見,對於聞思所抉擇的內涵,有不觀察而止住,及用分別觀慧抉擇而修兩者。所以主張一切修持都是止住修,就好比手持一粒麥,卻聲稱「一切榖類全都是麥」一般。如同聞所成慧之前必須先經過聽聞,思所成慧之前必須先經過思惟,同樣地,修所成慧之前也須先經過修持,因為這種智慧是由修所生成。既然如此,修所成慧之前的修持,即是修習思所成慧所確解的義理,所以才說修所成慧是從思所成慧生出。
本週廣論原文—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P53L6-LL3)
以是若有幾許多聞,亦有爾多從此成慧,此慧幾多其思亦多,思惟多故從思成慧,亦當不尠。如思慧多,則多修行,修行多故,則有眾多滅除過失,引德道理。故諸經論,皆說於修,聞思最要。若謂聞思所決擇者,非為修故,唯是廣闢諸外知解,若正修時,另修一種無關餘事。如示跑處另向餘跑,則前所說悉無係屬,亦是善破諸聖言中,諸總建立三慧次第生起之理,則其亂說「趣無錯道,不須多聞」亦成善說。
白話譯文
因此有多少聽聞,便有多少「聞所成慧」,這種智慧愈廣大,那我們的思維亦會愈廣大;思維愈廣大,「思所成慧」亦會愈廣大;「思慧」愈廣大,修行亦愈廣大;修行愈多,斷除過失和成就功德的能力亦愈大。所以,經論都提到:對於修行而言,聞思相當重要。如果聞思抉擇並非為了修行,只是剖析許多外在的知識,修行時另修與聞思毫無關聯的內容,這就如同展示一處賽馬跑道,比賽時卻跑向他處一般,則前文所述都變成毫無關聯,也完全破壞總體至言的體系中三種智慧(聞、思、修三慧)依序生起的道理,而聲稱「邁向無錯謬道不須多聞」的荒唐言論也將成為善說。
本週廣論原文—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P53LL2-P54L5)
未達此等扼要之相,即是多習經典續部,與一從來未習教者,於正修時,二人所修,全無多寡。又彼行者,是執聞法及觀擇等以為過失,諸惡軌派令成堅固。是故串習聞思二慧所決定義,雖非修成,然許是修,有何相違。若相違者,則諸異生未得初禪未到定時,應全無修。以欲地中,除說已得入大地時,由彼因緣,可生修所成慧之外,餘於欲地無修所成,對法論中數宣說故。故言修者,應當了知,如波羅蜜多釋論,明顯文句中云:「所言修者,謂令其意,成彼體分,或成彼事。」譬如說云修信修悲,是須令意生為彼彼。以是諸大譯師,有譯修道,有譯串習。如現觀莊嚴論云:「見習諸道中。」蓋修習二,同一義故。
白話譯文
未通達這些竅要的徵象,就是廣泛學習顯教或密教之士,與從未研習教典的人,在正修行時全無差別,二者修持內容全無多寡之別。另外,也使認為「修法者進行聞法及觀察抉擇等便是過失」的眾多惡劣軌派,根深柢固。因此單是熟諳聞思慧所確解的法義,固然不是修所成,但是將之看作修習又有什麼矛盾呢? 如果這二者相違,則凡是未獲得初禪未到地定的凡夫,應該根本不會有修持,因為欲界地中,除了說到達如九住心中專注一境的欲界心大地時,依此生起輕安,便會生起修所成以外,在這之中沒有修所成,對法論中多次這麼宣說。因此所謂「修」,應如《波羅蜜多釋論明顯文句》所說的那樣去理解:「所謂修持,是令內心具有成為彼所修義理的條件,或者成為所修法義本身。」譬如提到修信、修悲,必須是令內心成為信心與悲心。所以諸大譯師有時翻譯成「修道」,有時則如《現觀莊嚴論》所說「見習諸道中」那般,譯作「串習」,修與串習二者實為同義。

分享討論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