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2 修習軌理(六)
- Admin
- 4月18日
- 讀畢需時 6 分鐘
每週一句
此與密護根門二者,如聖無著引經解釋而正錄取。若能勵力修此二事則能增長一切善行,非餘能等。特能清淨尸羅及能速引止觀所攝無分別心勝三地,故應勤學。
回家作業
師父在開示「飲食知量」時,提策我們無法以非染污心作中量食,原因是什麼?(手抄第4冊P51L9 - P52L3)
聽聞前行 【戰陣失利劍,懼殺疾拾取,如是若失念,畏獄速提起】(廣海明月 第304講 00:20 – 02:39)
那麼行持的時候,正念就非常重要。注意!在念頭的前面有一個「正」字,正念和正知通常都放在一起。仁波切會認為正念是很重要的。這個時候這法師說:「行持時是要把正念先提起來嗎?」我覺得其實他是知道的,有的時候到了自己的善知識面前,好像自己了解過的東西再問一遍、再確定一次。我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經歷?我是有很多的,再問一次,再得到一次,會得到一次加持。 上師接著講——注意——正念要提起來。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正念很重嗎?正念飛過來就可以了,為什麼要提起來?提東西,費力否?費力否?大力士提東西是不費力氣,但是力氣不足的人提一個重東西,他是會費力氣。當我們開始訓練力量,訓練不夠的時候是很費力氣的,所以一開始要提正念的時候,可能會覺得乾提也提不起來,好像很重的樣子。可是正念又很重要,正念不提起來的話,連想都想不到。就是我們要去找正念,找到之後把它拉過來,把它拉住、提起來。 接著又說:正知也很重要!正知是什麼呢?新學員常常說:「正知是什麼、正念是什麼?」比如說上課的時候要專心聽,這是什麼?是正念嗎?然後你用你的注意力看:「我有沒有專心聽?」偶爾看一下,這什麼?正知,看你的正念在不在。正知是看著誰的?看著正念的。對不對?所以正知就是觀察,正念就是仁波切在這裡講了,好比《入行論》裡邊講的:你在打仗過程中要用的刀劍。這是比喻什麼?正念。劍要掉了之後,馬上要撿起來。正念就是這樣的,正念掉了馬上要撿起來。

上次課程回顧
成佛地圖

本週學習主題 【道前基礎—修習軌理】

本週廣論原文—未修中間應如何 (P49L7-L8)
此與密護根門二者,如聖無著引經解釋而正錄取。若能勵力修此二事則能增長一切善行,非餘能等。特能清淨尸羅及能速引止觀所攝無分別心勝三摩地,故應勤學。
白話譯文
正知而行與密護根門這兩種資糧,是根據聖者無著菩薩引經典所解釋的。如果能夠努力的修習這二件事,一切善行都將產生與眾不同的功效,特別是能夠持戒清淨,並能順利成辦止觀所攝持的「無分別勝三摩地」 ,所以應當努力。


本週廣論原文—未修中間應如何 (P49L9-LL2)
飲食知量者,謂具四法。一、非太減少,若太減少飢虛羸劣,無勢修善,故所食量,應令未到次日食時無飢損惱。二、非太多食,若食太多,令身沈重,如負重擔,息難出入,增長昏睡,無所堪任,故於斷惑全無勢力。三、相宜而食消化而食者,依飲食起,諸舊苦受,悉當斷除,諸新苦受皆不生長。四、非染污心中量食者,謂不起眾罪安樂而住。
白話譯文
第三種資糧是飲食知量。飲食知量具有四個要點: 一、飲食的量不應太少。如果太少,會導致飢餓乏力,無力修善,所以進食的量,應令未到隔日進食前不致為飢餓所苦。 二、飲食之量也不應太多 。 如果進食太多,則身體將像背負重擔一般沉重,並且呼吸困難、增加睏倦、無法勝任諸事,以致喪失斷除煩惱的能力。 三、吃相宜且容易消化的食物。依照這樣的飲食方式,則能去除之前由食物所引起的苦受,並且不會產生新的苦受。 四、以無染汙心食用適量的食物。這樣便能不生罪過,心懷安樂而住。另外,對於飲食貪著的人,可以藉著思惟飲食的種種過患來對治貪著。
註:以染汙心是指受取食物時,以非法乞食,而非以正法;進食時,以貪著耽樂之心而食。
本週廣論原文—未修中間應如何 (P49LL2-P50L2)
又於飲食愛著對治者,謂依修習飲食過患。過患有三,一、由受用因所生過患者,謂應思惟任何精妙色香味食,為齒所嚼,為涎所濕,猶如嘔吐。二、由食消化所生過患者,謂思所食至中夜分或後夜分,消化之後,生血肉等,諸餘一類變成大小便穢不淨,住身下分。此復日日應須除遣,及由依食生多疾病。
白話譯文
另外,貪愛飲食的對治法,觀待於修習飲食的過患。飲食有三種過患: 一、因享用飲食而產生的過患:因當思惟色香味再怎麼精妙的食物,經過牙齒咀嚼, 唾液潤濕之後都猶如嘔吐物。 二、因消化飲食而產生的過患:思惟食物在中夜或後夜消化而滋長血肉等,一部份則轉化成大小便等穢物,囤積在身體下半部,必須日日排泄;此外也可能因飲食不當而多生疾病。
本週廣論原文—未修中間應如何 (P50L2-L7)
三、由求飲食所起過患,此有五種,①由為成辦所生過患者,謂為成辦食及食因,遭寒熱苦,多施劬勞,若不成辦憂憾而苦,設若成辦,亦恐劫奪及損失故,發起猛利精勤守護,而受諸苦。②親友失壞者,謂由此故,雖父子等互相鬥諍。③不知滿足者,由於飲食愛增長故,諸國王等互相陣戰,領受非一眾多大苦。④無自在過失者,諸食他食者,為其主故,與他鬥競,受眾多苦。⑤從惡行生者,謂為飲食,飲食因故,三業造罪,臨命終時,憶念其罪,追悔而死,沒後復當墮諸惡趣。
白話譯文
三、為獲取飲食而產生的過患,又分為五種: ①成辦過患:為了獲取食物,必須忍受寒冷炎熱及心力交瘁的痛苦;如果無所獲,更是憂悲苦惱;得到了,又擔心被掠奪及損失,因此鎮日牽絆、辛勤守護,致受許多苦。 ②親友失壞過患:為了食物的關係,即使親如父子也會互相爭鬥。 ③不知滿足過患:由於飲食的愛著逐漸增強,甚至引發國與國之間的交戰,使生靈飽嘗眾苦 。 ④ 不自在過患:寄食於他人者,為了僱主或施主的利益,必須和別人爭鬥,備受眾苦。 ⑤惡行所生過患:為了飲食以及飲食之因而造集身語意三門的罪惡,臨終時回憶這一切,懷著懊悔而死,死後還要墮入惡趣。
本週廣論原文—未修中間應如何 (P50L7-LL2)
雖乃如是,然亦略有少許勝利,謂由飲食安住其身。若唯為此故,依止飲食,不應道理。故應善思而後受用,謂由身住,我當善修清淨梵行。施者施主亦為希求殊勝果故,榨皮血肉而行惠施,亦當成辦彼等所願,令得大果。又應憶念《集學論》說,應當思念饒益施主,及身中蟲,現以財攝,於當來世,當以法攝。又應思惟當辦一切有情義利,而受飲食。《親友書》亦云,「應知飲食如醫藥,無貪瞋癡而近習,非為憍故非慢故,非壯唯為住其身。」
白話譯文
雖然飲食有這麼多過患,但它也是有些許好處的,就是可以藉由飲食維繫生命,但我們如果僅為了活命而吃,這樣還不夠。所以應該更進一步思惟而後受用,受用飲食是為了還需要這個身體來修學清淨的善法。這些為我們承辦飲食的施主,也會希望得到殊勝果報,他們省吃儉用布施自己的血汗,我應該要滿他們的願,使他們獲得最大果利。我們應憶念《集學論》中所說,受用飲食後當饒益施主及身中蟲(佛觀察我們體內有八萬四千隻蟲);思惟現在我是以飲食布施身中蟲,將來希望能以正法攝受它們。又應思惟,我為了成就一切有情的利益,而受用飲食。《 親友書 》也說,「應知受用飲食即如服藥一般,不要攙和著貪瞋癡等煩惱,也不是為了自己的驕慢心或身體強壯的理由, 而是為了維繫生命,可以修行,以便利益眾生。」
總結&迴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