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4.10.26 親近善士(十)

  • Admin
  • 2024年10月27日
  • 讀畢需時 3 分鐘

  每週一句

  • 本生論云:「報恩供養者,謂依教奉行。」

  回家作業

  • 為什麼阿難當佛陀的侍者,提出三個條件?(手抄第3冊P119LL3-P121L3)




  聽聞前行 知入處、知深進方便廣海明月 第94講 02:17 – 03:57

接著談第三個「知入處」,這個入處就是下手的地方。那我問大家一個問題:我們親近善知識之後的入處是什麼?修信念恩,對吧?但是前面師父說要對整體的道次第進行聽聞。大家可以想想:對整體的道次第進行聽聞的時間要不要很長?是要長時間地聞思的。那會不會覺得聽聞是入處呢?還是修信念恩是入處?這兩個只能二選一嗎?還是可以同時進行?一邊修信念恩、一邊聽聞道次第呀!對不對? 這個地方值得大家觀察的就是「知入處」,師父說:「現在應該下手的地方,這個才能夠真正地深入。」把可以深入的點放在入處,知道入處之後才能深入,從聽聞整體道次第而言,因為真的知道了整體道次,就知道怎麼深。如果從親近善知識修信念恩的話,對所要取得的證德,有人說:「如果上師相應法修好了,就如探囊取物一樣,那些證德就會證得。」所以也可以說知入處就可以真正地深入,對吧!然後師父說:「否則的話是空談。」下腳處不明白,就白忙了!


  成佛地圖


  本週學習主題 道前基礎—親近善士】


本週廣論原文—加行親近軌理 (P36LL3-P37L2)

第三者謂於教授遵行無違,此是主要。《本生論》云:「報恩供養者,謂依教奉行。」設若須隨師教行者,若所依師引入非理及令作違三律儀事,如何行耶。《毘奈耶經》於此說云:「若說非法,應當遮止。」《寶雲》亦云:「於其善法隨順而行,於不善法應不順行。」故於所教,應不依行。不行非理者,《本生論》第十二品亦有明證。然亦不應以此諸理,遂於師所,不敬輕訾而毀謗等。如《尊重五十頌》云:「若以理不能,啟白不能理。」應善辭謝而不隨轉。

白話譯文

第三、依教修行。就是依師長的教導,遵照奉行沒有違背,這是最主要的。《本生論》說:「要報答善知識的恩德,最殊勝的供養,就是依教奉行。」如果師長的教授不如法,或與三律儀戒 (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相違時,該怎麼辦呢?《毘奈耶經》說:「若師長教導不如法,就不要照著做。」《寶雲經》也說:「如果上師教導的是善法,我們就應該依教奉行,若是不善法,則不應隨順去做。」所以,如果師長所教導的並不如法,就不應該照著去做。有關不如理如法的教導,就不應該隨行的道理,在本生論第十二品中也有明證。雖然如此,但是也不應該以這些理由,對於這位師長因此有不恭敬、輕視而毁謗等行為。如《尊重五十頌》說:「假若師長交辦的事不合理,我們不能夠遵從,應向師長說明不能做的理由。」並應善巧婉轉的辭謝,而不要盲目隨錯誤而轉。


  本週廣論原文—加行親近軌理  (P37L2-LL6)

如是親近時,亦如《莊嚴經論》云:「為受法分具功德,親近知識非為財。」是須受行正法之分。博朵瓦云:「差阿難陀為大師侍者時,謂若不持大師不著之衣,不食大師之餘食,許一切時至大師前,則當侍奉承事大師。如此慎重,其意是在教誨未來補特伽羅。我等於法全不計較,雖少許茶,悉計高低,謂師心中愛不愛念,此是心內腐爛之相。」幾時親近者,如博朵瓦云:「有一來者,是加我擔,若去一二,是擔減少,然住餘處,亦不能成,是須於一遠近適中經久修習。」

  白話譯文

親近師長時,就像《莊嚴經論》所說:「親近善知識,是為了獲得正法、增長功德,不是為了財或貪圖享受。」所以,在善知識跟前,應該以接受佛法的教導為最重要。博朵瓦說:「佛陀在選阿難尊者做他的侍者時,阿難尊者提出三個條件:一不穿佛不穿的衣物,二不吃佛吃剩的食物,三任何時間都可以在佛的跟前受其教誨。佛陀答應之後,阿難尊者就做了佛的侍者來侍奉佛。」阿難尊者之所以慎重,就是為了教誡我們後輩的眾生,應該以法來親近善知識。結果我們現在的弟子對法完全不計較,但如果少了一點像茶這樣的小東西,都要計較多或少,說師長心中比較偏愛誰,這些都是我們內心沒有教法的腐爛跡象。」親近善知識的時間,要如何才算洽當?如博朵瓦說:「多來一位弟子,是增加我的負擔。離去一二位,是減輕我的負擔。如果弟子完全不親近善知識,又不能夠獲得成就,所以親近善知識,應遠近適中最為恰當,然後經久修習為最重要。 」




©2025 北23秋991班幸福列車 版權所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