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2025.02.15 修習軌理(三)

  • Admin
  • 2月18日
  • 讀畢需時 5 分鐘

每週一句

  • 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

  • 後時如何行者。應將所集眾多福善,以猛利欲由普賢行願,及七十願等,迴向現時畢竟諸可願處。

  回家作業

  • 正修加起來才兩個小時不到,抵擋得了正修之外的22個小時嗎?(手抄第4冊P06L8 - P07L5)




  聽聞前行 修行全靠善知識廣海明月 第446講 08:58 – 11:23)

那修行的全部,在45頁〈修習軌理〉祈求的部分,大家可以看一看。「次令所緣明了顯現,供曼陀羅」,當我們供養的時候,我們應該祈求什麼呢?「應以猛利欲樂,多返祈禱」,祈禱什麼?「維願加持」,就是善知識要加持 - 「從不恭敬善知識起,乃至執著二種我相,所有一切顛倒分別,速當滅除。從敬知識,乃至通達無我真實,所有一切無顛倒心,速當發起。及其內外一切障緣,悉當寂滅。」有沒有看到?全部的里程,就從親近善知識一開始,到空性、到佛果,全部都要靠善知識! 大家有沒有發現阿難尊者在座上修的時候,禪思的主題是親近善知識?他是佛陀的侍者,是跟隨佛很親近的弟子,這麼親近的弟子座上修的時候,還要想親近善知識嗎?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疑問?跟在佛旁邊一直學習的話,還需要座上修親近善知識勝利嗎 那再對比一下我們自己呢?有多少個時刻我們會認為:實際上親近善知識的勝利或者親近善知識這個主題是要在座上修去思惟的?不是聽一聽,然後學習一下就放著,實際上要拿出專門的時間、專門的主題,對這個主題進行深入地、反覆地思考。思考了之後,還要把自己的覺受去請問善知識。這是阿難尊者示現給我們的,《阿含經》裡就是這樣記載的。 對比一下,如此親近佛的弟子他就是這樣修行的,那我們自己對於親近善知識的這個主題的重視度到什麼程度呢




  上次課程回顧



  成佛地圖


  本週學習主題 道前基礎—修習軌理】


本週廣論原文—正行 (P45L5-LL3)

正行分二,一、總共修法,二、此處修法。 今初 所言修者。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蓋從無始,自為心所自在,心則不為自所自在。心復隨向煩惱等障,而為發起一切罪惡。此修即是,為令其心,隨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緣。此復若隨,任遇所緣,即便修者,則於所欲如是次第,修習爾許善所緣境,定不隨轉。反於如欲善所緣境堪任安住,成大障礙。若從最初令成惡習,則終生善行,悉成過失。故於所修諸所緣境,數量次第,先須決定。次應發起猛利誓願,謂如所定,不令修餘。即應具足憶念正知,而正修習,如所決定,令無增減。

白話譯文

正修時如何修持分為二科:一、總體的修法軌理;二、此處的修法軌理 (一、總體的修法軌理) 所謂的「修」,是指守護所緣行相,使心一再地專注在善所緣上。這是無始以來,自己被心所操控,心則不受自己的主宰。而操控自己的那顆心,卻又不由自主地依隨煩惱等障礙的支配,從而引生一切罪過、惡業。修便是為了使這顆心今後能被自己主宰,隨自己所欲趣向善所緣。雖然如此,若最初起修時,隨便選取所緣便作修持 (碰到什麼覺得相應的就修什麼),縱然想要如自己所想地依循某種次第,修持某些數量的善所緣,也無法如願做到,對於想要安住在應修行的善法上,反而會形成極大的障礙。若是一開始修行就養成任意所緣的惡習,那麼一生的善行都將帶有過失。所以在最初應當先確立所要修習的眾所緣境的數量與次第,接著數次策發強猛的誓願:「只依所確立的去做,絕對不修其他。」如前決定,應遠離 昏沉與掉舉,具備正知正念,無所增減地修習 (先前所確立的內容)


  本週廣論原文—正行  (P45LL2-P46L2)

此處修法者。先應思惟依止勝利速成佛等,及不親近所有過患,謂能引發現法後世諸大苦等。次應多起防護之心。謂不容蓄,分別尊長過失之心。隨自所知,應當思惟,戒定智慧聞等諸德。乃至自心未起清淨行相信時,應恆修習。次應思惟如前經說,於自已作當作諸恩,乃至未發誠敬而修。

  白話譯文

(二、此處的修法軌理) 此處的修法軌理包括:1.修習利益與過患的方式;2.憶念功德而修信的方式;3.憶念恩德而修恭敬的方式來觀修。 (1) 首先應思惟依止善知識的殊勝利益,譬如能快速成佛等等,以及不依止的過患,如:會引起今生後世的痛苦等等。(2) 接著應當多番策發防護之心:「絕不容許冒出觀察師過之心。」盡已所知地思惟其戒、定、慧及多聞等功德,直到能夠對自己的師長生起清淨的信心之前,都要恆常勵力的修習。 (3) 其後應如前面所引述的經文,憶念師長對自己已經做的、現在做的、以及將來要做的所有恩德,直到自己對師長能夠真實生起至誠、恭敬的心為止。


  本週廣論原文—完結  (P46L3-L7)

後時如何行者。應將所集眾多福善,以猛利欲由普賢行願,及七十願等,迴向現時畢竟諸可願處。如是應於晨起,午前,午後,初夜,四次修習。此復初修,若時長久,易隨掉沈自在而轉。此若串習,極難醫改,故應時短,次數增多。如云,「有欲修心,即便截止,則於後次心欲趣入。若不爾者,見座位時,即覺發嘔。」若待稍固,時漸延長,於一切中,應離太急太緩加行過失。由此能令障礙減少,疲倦昏沈等亦當消滅。

座上正修的最後應當如何作:應將所積聚的眾多善業,藉由《普賢行願》(十大願王) 以及《七十願》等,以強猛的欲求心迴向至階段性與究竟的眾多希願處。修持的時段,一般正修,應該在黎明、上午、下午和初夜 等四個時段 (四座) 修習。(在印度,將一天的時間,分為晝夜六時。白天三時,是晨起、午前、午後;夜間三時,是初夜、中夜、後夜,每一時是四個鐘頭。)如果是初學者,剛開始起修時,修的時間不宜太長,如果時間過長,心很容易陷入昏沉掉舉;一旦養成習慣,極難改正,應當時間短而次數多。(「掉」是跟貪相應的心攀緣相,想東想西的心向上揚,「沈」是等到修持時,心執持境界力量減弱,心就向下昏沈 。) 如同經論上所說的:「每當修習的心剩下少許時,便停止下來,那麼之後都會想要投入修持。否則,一看到座墊就會感到發嘔。」 等到稍微堅固後,再逐漸延長時限。所有狀況下都應該遠離太緊與太鬆的過失而修。由此能使障礙減少,也能消除過度疲倦與昏沉。



  分享討論時間



©2025 北23秋991班幸福列車 版權所有

bottom of page